的“斗争”愈演愈烈,行政上和理论上对创作的干涉愈来愈多,这就不能不对文艺创作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那个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甚至包括某些杰出作家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特定时期的烟痕。我们的文学创作受到种种干扰,有时不得不从概念出发去设置某些人物的命运,甚至修改自己的创作构思,不能不把原作中本来是很精彩的章节或很有光彩的人物性格加以删节和修改。这就使不少作家产生了艺术上的遗憾。应该说,这不是作家本人的过错,是一种时代的局限。而这种时代的局限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得到克服和完善。
历史发展到七十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纪元。伴随着政治上清算“左”倾路线和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开始走上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了发扬现实主义传统,进一步使现实主义深化的创作潮流。这个被称为“新时期”的文学,至少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强调文学向生活靠近,打破文化专制时期那种“瞒和骗”的文艺模式,恢复文艺“写真实”的功能,主张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发挥文艺“干预生活”的积极作用;第二,强调文艺靠近人民。主张文艺要反映人民的喜怒悲欢,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表达人民的呼声,发挥文艺对人民的教育功能。在“现实主义深化”的旗帜下,集合了一大批有创作实力的作家。这里面有继续坚持创作的老一辈作家和成名较早、进一步走向成熟的中年作家,也有在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年轻一辈作家,他们文思泉涌,喷发出一股强大的创作热情,他们对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有着敏锐的观察和发现,并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矛盾,着意刻画出处在生活激流漩涡中的英雄人物和勇敢斗士,或者描写出在新生活面前具有披荆斩棘精神的开拓者形象,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增添了新的特质和新的果实。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门的进一步洞开,我国文学很快出现了向多样化发展的趋向。在现实主义经历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问题文学”、“改革文学”等几个发展阶段以后,许多作家开始了借鉴西方艺术表现方法的尝试,他们把“意识流”、“象征”、“写意”、“抽象”、“隐喻”等等现代主义的手法,借鉴到我们的文学中来,形成了我国文学开放的格局。许多作家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再往前一步,有些“先锋”作家更直接把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潮引进到我们的文艺领域。不管这些探索是成功或不成功,都使-->>
“第二书包网”最新网址:https://www.9lius.com/,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