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得知于学忠部即将西去的消息,便将原在东北军工作过的一些干部请来共同分析形势,研究对策。罗荣桓说:
“国民党不信任东北军,所以要于、李换防。按常理,于应当等李来了再走,但是于学忠如果搞得漂亮一点,最好不等李来拍拍屁股就走,这对我们可就有利了。”
这当然是一个好主意。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于学忠先出去,而李仙洲后进来,国民党在山东就会形成一段时间的力量真空,这对八路军是非常有利的。
大家完全同意罗荣桓的估计,并且认为:如果我军能把李仙洲顶住,再给于学忠提供便利条件,于学忠可能先期出鲁。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罗荣桓于是高兴地说:
“好!如果于学忠真是这样走,我们就礼送出境。至于对李仙洲,则坚决顶住,决不能让他进来。”
于是,一个“顶李送于”的对策迅速形成。
7月4日,朱瑞、罗荣桓、黎玉、萧华把当时山东八路军所面临的情况报告中共中央,并提出建议:
“对于(学忠)部西开不加钳制,并在一定条件下给予便利。对李部东进、北上尽量迟滞其时间,并在自卫原则下,乘其伸入根据地立脚未稳之际,予以歼灭一部之打击……对于部防区附近之地方部队,争取可能争取者,歼灭某些最坚决反共部分,为求控制鲁中山区及莒日诸间山区,并互相联络,以便继续向外围发展。”
7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复电山东分局并告北方局:
“一、同意你们对于学忠、李仙洲的方针。
二、对友好者坚决团结之,对顽固(而)暂时尚未向我进攻者则设法中立之,对向我进攻者则坚决反击之。这就是你们应付各派国民党军队的原则。但一切摩擦仗均需将顽方压我的情形电告中央,以便通知国民党中央,杜绝其借口及诬蔑。”
看来,中共中央的考虑还是要比山东分局考虑得周全一些。毛泽东等共产党的中央领导人是站在全国这个大局上来看山东的形势,是把山东国共两党的关系放在整个国共两党关系的大框架中来进行处理。当时国民党中的一些人不断散布共产党“游而不击”的言论,并把国民党军队所挑起的事端说成是共产党挑起的。为了不给国民党以口实,还要尽可能把事情做得周全些。国民党的顽固派要打,我们的反-->>
“第二书包网”最新网址:https://www.9lius.com/,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